近日,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印发《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可复制经验清单(第一批)》,我市“樟小园”口袋公园体系建设成功入选。
近年来,我市以“樟小园”口袋公园建设为突破口,通过精细化改造、特色化设计、智能化管理,将城市“边角料”化为“金边银角”。
体系构建
优化口袋公园布局
春风和煦,行走在“江帆花园”口袋公园,抬头见绿,移步换景。滑梯、攀岩绳、攀爬网、摇摇马……健身器材和游乐设施一应俱全。每当傍晚时分,不少市民带着孩童在此休闲散步、嬉戏玩耍。
“江帆花园”口袋公园位于经开区(杨舍镇)振兴中路与江帆路交界处,周围分布着众多居民区、学校。该地块原先是一个楼盘售楼处的配套展示区,具备儿童活动、休闲散步、停车等部分基础功能,为拓展场地价值,市住建局在保留原有景观的前提下,增加了活动广场、慢步道、林下休憩平台等设施,满足周边居民日常健身、休憩和活动需求?!俺隽思颐牛趼砺肪偷?,不但方便,景色也很美,我每天都会来走几圈?!笔忻裆蚺扛咝说厮怠?/p>
近年来,市住建局积极推动城市绿化工作,科学规划“樟小园”口袋公园体系,将绿化的“大手笔”和“微景观”交错融合,通过“空间优化+功能升级”,将城区范围内41处城市“边角料”改造为具有景观赏玩、游憩服务、文化展示等功能的公共生态空间,“一园一主题”成为展示城市文化风貌新名片,“变废为宝”兜住幸福,让群众尽享“方寸之美”。
突破常规
创新“公园+”设计理念
如今的公园,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“景点”,它们不仅是城市的“绿色氧吧”,更变成了一个个独具特色、风格各异的“新空间”。
来到市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主题公园,郁郁葱葱的树木与干净整洁的步道相簇相拥,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浸润身心,从目之所及到心之所感,文明新风扑面而来。
市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主题公园位于文化中心南侧,是苏州市首个以“志愿服务”为主题的公园,也是促进全市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交流交融、共学共享的新地标。公园通过空间重塑、文化宣传、场景打造等策略,增设了志愿服务会客厅、休闲驿站、儿童游乐等区域,打造集推广志愿文化、丰富精神文明生活、提供休闲娱乐活动为一体的多功能绿色共享空间。如今,垃圾分类、应急救援、文明交通、反诈骗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在园内时常上演,吸引不少市民参加。
在建设口袋公园的过程中,市住建局创新“公园+”设计理念,融合新技术,形成多元化主题模式,根据居民需求植入康养、儿童友好、无障碍关爱等各类便利功能,形成“公园+养老健身”“公园+学习教育”“公园+文化记忆”“ 公园+娱乐互动”等空间功能组合,一处处宜游、宜学、宜养、宜业的共享空间,让市民享受“家门口”的“诗和远方”。
“智治”协同
探索精细管理新路子
走进位于华昌路西侧的“星星花园”,只见绿意盎然的草坪和蓝色的智能跑道交织,市民们实时察看个人锻炼数据;AI骑行互动设施前欢呼阵阵,大朋友与小朋友铆足了劲一较高下;AR太极互动大屏成了园内的“健身教练”,对体验者的动作进行打分……
“星星花园”秉承着低碳、智能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理念,精心打造了“星空跑道、星趣园地、星运广场、星梦秘境”多元化场景,增设了语音提示器、数智盲道等无障碍设施,为周边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友好、无障碍的户外空间。同时依托智慧管理平台,对公园进行实时监测和远程智能控制。
一批批“聪明”“时尚”的体育设施亮相口袋公园,让市民们练得科学、玩得起劲。市住建局在公园内引入智慧化应用,探索实践口袋公园的智慧化转型与游园体验的互动性升级,并结合5G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智能技术,在园内引入智能健身设备,丰富游园体验。同时运用智慧监管模式,实现远程环境监测、智能灌溉、设备运维,持续优化公园功能与服务,实现“智”造公园、“慧”及民生的目标。
如今的港城大地,处处皆有绿,满目皆是景,市民们无需远行,在“家门口”就可享受诗意时光。接下来,市住建局将继续推进“樟小园”口袋公园的深化与拓展,将其融入到更多城市绿色公共空间的建设中,打造更加多元、便捷、舒适的绿色生活圈。(融媒记者 李语馨)